我生来是上帝的一个婴孩死去是一个

北小北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北小北文集最新章节!

    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戴着一只脏的灰白色鸭舌帽静静坐在垃圾场中,低着头,双手紧紧地绞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苦难的姿势。生命的意志深深扎根在他的身上,那是一种对活的渴望。

    望着他的时候,沉默和空虚是那么的大,使我眼视而不见,我耳听而不闻,我舌动却出不了声。

    细雨中他安静的状态令我瞬间失去了呼吸,泪水轻缓地拂过脸颊,种种尖锐的疼痛抵达心脏。

    他来自哪里?将去哪里?他的家在哪里?他的孩子们在哪里?他白天在垃圾场中,那么黑夜来临呢?大雨磅礴呢?

    上帝的伟大在于它善于使我们永远的一无所有。

    他是上帝的孩子,随浪随风飘荡,随着一生里的浪。

    我仿似听到耳边一种声音轻声说“我生来是上帝的一个婴孩,死去是一个天使。”

    我尝试去帮他,但却找不到方式,因他离我太近又太远,近的是距离,远的还是距离。

    我本没想过要拍他,自觉要对他保持起码的尊重,但从我拍他的那一刹那起,我知我必将有一篇文字是怀念他尊重他。慈悲暗涌在我心里,慈悲洒在我所见苦难之人身躯上,慈悲在我那被刺痛的双眼给出的怜悯里,也蛰伏在我汹涌的哀恸当中。

    德雷莎修女说过“让我们的帮助无声无息,春风化雨,让我们的给予脉脉流淌,源自内心。能够付出一种不张扬、不炫耀的真正的关爱,既是品格,又是修养。”

    仅以此文献给照片中鬓角苍苍的老人。

    我们都知道,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但这样的一位老人生活在我们社会之间,又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只能存活于垃圾场中,我们不得不拷问良心正视这种社会现象,并尝试去接纳,包容并且关心爱护特殊群体。

    何谓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在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个人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渐渐产生了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富的越富,穷的愈穷,直到一个人连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衣、食、住、行,连最起码的衣食保障都丧失。

    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照片中的老人除了那唯一可以证明他活着的呼吸之外,其他都可望不可及,甚至一瓶干净的水和一顿卫生的食物都难求,更谈不上安全需求及其他。

    老人令我想起了嘉莉妹妹中自杀式的“赫斯渥”:一个穷困到连饭都吃不上,下榻之地难寻,衣裳褴褛身体羸弱的人。

    “赫斯渥”走上不归路不单单因他丧失了生存的权利,更多是因他丧失了嘉莉的爱,丧失了社会对他的关爱。一个人缺少爱虽不能直接导致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但却是促使人走向坟墓的根源。

    我可以猜测到,老人断然不会选择结束生命,有的只是等待,等待黑暗和时光将他的身躯吞没。而这样的等待无情且过于残忍。如果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再经受厄运之轮的挫折与摧残,只会令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的更快。

    置身车水马龙的人群,老人的性命卑若蝼蚁。

    我有衣服穿有房子住,他没有,他只有垃圾场,在他面前,我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幸福感到惭愧,因我跟他的距离差的太远了,并且我知道这样的距离必将愈行愈远,他离开我的视线后我依然在我的世界呼风唤雨,而他还在他的世界居无定所。我明白,世上还有很多象他这样的人流离失所,命运多舛。倘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在黑暗中做一盏明灯将迷途的人领向光明,世界将会变的更温暖。

    他作为一个“disabled ”出现在我们社会之中,他无法正常生活,他的身体受到过伤害或具有精神疾病,他可能是生理性弱势群体,因年龄、疾病而沦落;同时他又可能是因下岗、失业、受排斥而沦落,被归类为“social vulnerable g肉ps ”社会弱势群体范畴之内。

    他不仅是一位老年人更可能是一位残疾人或者一名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总之他的身份打上了弱势群体最明显的符号。

    弱势群体的存在影射了社会制度的不健全以及隐藏在制度底下的种种弊端还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和社会结构的不协调不合理。

    但是,以上这些并不影响我们流露于举手投足间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爱护。

    社会学家阿尔文?施密特认为“借助爱就能实现人道化。”

    爱是幸福的状态,人类幸福感的获取依赖于对某人某物的爱;爱是无私的给予,沉默的付出与不求回报的隐忍;爱不仅可以改善人的状况,还可以为更多人提供生命的意义。

    面对弱势群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发挥一些“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的目标于任何国家任何区域看起来都很渺茫,但我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只要通过社会整体点滴的努力,这条艰巨又长远的路迟早有一天会成为现实,而再非遥遥难抵的乌托邦。

    社会个体关心弱势群体首先要做到的是平等对待,要试图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对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每个人日趋冷漠的心涂抹上一层光明与温暖的色彩。我们细微的一举一动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弱者的命运,至少会让他觉得活着还有希望,他并非社会的遗弃子。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关心弱势群体不再是政府一方的责任,同时亦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社会强势群体的责任。强者帮助弱者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

    再次,对弱势群体,我们不仅要做到举手之劳的救济,更应让政府做到实质上的救助,据点设置收容所,救助站,尽力遣派流浪者回家,为这样一群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的人给予优先扶持。

    社会更应建立一套健全相关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特别是做到保护和支持老年弱势群体,优先保障其基本生活衣、食、住需求,随后保障其医疗需求,做到人性与人道的高度统一。

    纵观目前我国保障弱势群体的工作一路荆棘,尚还很欠缺,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每一成员,社区及其他民间组织亦还很薄弱,一些弱势群体还缺乏制度性的社会支持,但水滴石穿。我相信通过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改变弱势群体地位的这条路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应当真正做到将以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以致于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是一个空想或者虚名。

    我们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最平凡的事。

    最后用特雷莎修女的句子的来结尾“在她疲惫的旅途当中,乘坐的是三等车厢,每天在尘土中走访贫民窟,疲倦、饥饿、口渴、没有个人的隐私──她的房门永远开着──在盛夏时没有风扇,小小的房间,小小的礼拜室,一张窄小坚硬的铁床,对一切没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