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红楼11《丙子本》庚第20回

安晓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安晓玲文集最新章节!

    现有丙子本(庚)的第20回回末中有四页书面,如图1:在一般的石头记版本里,都不示出这四页的内容。前两页(第543和454页)是第20回的内容概述,现在称之为“回末批”;后两页(第455回456页)是第21回的提要,现在称之为“回前批”将它们打字出来如下:

    (a)第453和454页(b)第455和456页

    图1丙子本(庚)第20回末尾的第453~456页

    第20回末批:

    此回文字重作轻抹。得力处是凤姐拉李妈妈去,借环哥弹压赵姨娘。细致处宝钗为李妈妈劝宝玉,安慰环哥,断喝莺儿。至急处为难处是宝、颦论心。无可奈何处是“就拿今日天气比”“黛玉冷笑道:‘我当谁,原来是他!’”冷眼最好看处是宝钗、黛玉看凤姐拉李嬷嬷“这一阵风”;玉、麝一节;湘云到,宝玉就走,宝钗笑说“等着”;湘云大笑大说;颦儿学咬舌;湘云念佛跑了数节可使看官于纸上耳闻目睹其音其形之文。

    第21回前批:

    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今因平儿救,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甚矣!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倏尔如此!

    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

    此回袭人三大功,直与宝玉一生三大病映射。

    **:在今本丙子本(庚)中,只有少数几回,才如此详细的写出:写作的要领。实际上,曹雪芹想打算在以后对这个部分作进一步描述。例如:

    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但是,在收回丙子本(庚)的送外审阅“书稿”后,因忙于抢占市场,集中力量抄写出曹家出售的石头记[1],曹雪芹没有再创作新的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在今本蒙府本中,一共有75个回目带有“回前总评(或批)”和“回末总评(或批)”这些总评总批从何而来?笔者考证出:蒙府本是抄自120回红楼梦定本的伪本[2、3]。下面的实例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个证据。

    上面所述的内容概要,重现在蒙府本的第20和21回中;如图2(a)和(b)。

    (a)(b)

    图2蒙府本第20回的回末总批(a)和第21回的回前总评(b)

    它们的具体文字与图1完全相同,充分表明:蒙府本上的回前和回末总评(批)都是出自曹雪芹的手,由他父亲曹頫在120红楼梦的最终版本中汇齐,写在这75个回目的前后;把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所写出的内容提要和概述,以及回末小结,整理出来,统统都书写在120回红楼梦定本里。这一观点的证明是:120个回目,为什么只有75个回目有“回前和回末总评”?如果是曹頫所写,他会把所缺少的回目都补齐。此外,所有脂批都集中在“前80回”也是旁证。

    蒙府本的伪造者没有能力和水平完成这项工作,即给75个回目写总批总批,因此像蒙府本照抄120回红楼梦定本“后40回”一样,伪造者为了省劲,也照抄了120回红楼梦定本的批语,给后人留下了120回红楼梦定本的部分原貌。这是伪造者最大的功绩;就学术价值而言,其功劳大于程高活字印刷出版程甲本。

    可惜的是:目前红学界根据蒙府本的不少词汇不同于今本丙子本(庚),以及蒙府本上有75个回目具有回前和回末总批,第41回的回前总批中有一条的落款是“立松轩”因而认为存在一个立松轩本,把曹頫的工作全部归功于他;是他全面修改了红楼梦,并把脂批的落款“脂砚斋”全部涂抹掉等等。这实在是一大的误判。真实情况是,根本就不存在“立松轩本”它纯属虚构。详情请看拙文[4]。

    再补充一点是:如果真是“立松轩”老板删除了所有“脂砚斋”的落款,大量修改了红楼梦的内容和批语,那么他为什么只在第42回的“回前总批”中留下一条署名为“立松轩”的批语?既然都是他撰写出的回前和回末总批,按照常理,其它总批都应该落款“立松轩”?至少第一、二回的回前回末总批会署名“立松轩”对只落款第41回中的一条“回前批”的正常理解只能是:“立松轩”老板仅仅写了这一条总批。这种合情合理的结论居然被无端地否定,竟然单单凭借一条“立松轩”的批语,就认定75个回目的“回前”“回末”总批都是他所写,是不是太没有根据和缺乏逻辑了?显然是歪曲真相的故意曲解。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安晓玲:新探红楼(60):丙子本(庚)是在仓促下成书和发行

    [2]安晓玲:新探红楼(23):“蒙府本”是古代伪本

    [3]安晓玲:二探红楼(34):论证发行了120回红楼梦定本

    [4]安晓玲:二探红楼(1):“立松轩本”纯属臆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