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千年恨1

李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灵太后最新章节!

    百年易见去与归,千秋难断是和非。

    ***

    萧宝寅是魏主派去都督雍。泾四州军事的。他去了不长时间就给皇上送回来十多大车珠宝。玉器,还有五十名美女。皇上很高兴,立即让徐纥拟诏书,任命萧宝寅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西讨大都督。

    徐纥觉得皇上太轻信萧宝寅,缺少对萧宝寅的真正认识,便借故出去一趟,立即进到后宫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

    太后马上来找皇上说:“萧宝寅刚去雍州不长时间就搜刮了这么多的民脂民膏,看来此人决非良善之辈。世人皆知,这个人在南朝时,曾举兵谋篡兄弟皇位未成功,凭着花言巧语和伪装掩饰混了过去。萧衍篡齐为梁以后,他惧怕迫害,逃来我朝。从你父皇到现在,对他三次委以重任。他都辜负了朝庭的恩意,大败而归,损失惨重。现在看来,此人十分善于伪装,居心叵测。他要不是怀有二心,就是一个表面像样子的庸才。前次用他,不过是为了利用他的名声来对付南朝人,瓦解梁朝军队的士气。当时还有崔延伯在其侧,对他进行挟制,才放他出去的。可是你现在这样单独给他如此大权和重兵,一定会促使他反叛自立的。”

    皇上元翊说:“此人对我忠心耿耿,母亲切莫冤枉好人,使良将心寒。”

    太后再劝说:“我非它意,只是提醒你,选人莫看表面对你如何,要看他对朝庭的实质心意。”

    元翊说:“这样的事儿,皇儿都懂,母亲放心吧。您的年事已高,今后,我不能再用琐事打扰您了,请皇太后回后宫歇息去吧。”

    元翊不听太后忠告,反怨愤母亲多事,一意孤行地对萧宝寅委以重任,送给他大量军队,让萧宝寅独自去了关中。

    萧宝寅自来北朝以后,在他的心里就一直不安分于自己的职位,不过是在没有立身之地的时候,暂时的权益之计罢了。他从南朝带来的几个谋士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时刻为他如何能重新夺取失去的利益出谋划策。现在,萧宝寅重兵在握,有地盘。又有钱财,他如何不为自己卧薪尝胆这么长的时间而松出一口气来?

    他的谋士对他说:“如今天下纷争,有力者都要做一任天子,从而独霸天下一方净土。主公素有大志,又筹划多年。现在,应该有的条件都已经具备齐全,就不要再为北魏朝庭效力,应该为自己的大业着想了。”

    萧宝寅笑笑说:“上天将黄土放在天下,就是让人们自己去取的。我过去不是不取,而是没有办法去取,今天是取的时候了。”

    不久,有雍州密报进京说:“萧宝寅进关中以后,一直按兵不动,最近正在筹划清理关中的地方军队,收编了很多人马。并派人拟写了举事诏书,还准备了自立朝庭的楼堂殿宇。”

    元翊听了此事,一笑了之,他说:“我魏朝天赐大国,雄居中原百年,南北万里之疆。区区一个萧宝寅岂有撼天之功?什么谋反、变乱,全是一派胡言。”

    徐纥在一旁插言道:“此事请皇上三思,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如有必要,可否举行庭议,也请皇太后来共同商讨一下。”

    元翊说:“皇太后正在后宫静心向佛,不可惊扰。朕这个皇上还是可以办些事情的,难道说你以为朕不配办这些事吗?”

    吓得徐纥跪地叩头连连说:“臣该死,臣该死。”

    后来,杨昱也进京来报说萧宝寅确有反情。可是皇上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一直压住奏折不说,不让别人看见奏折。也不管关中事态发展,不派人前往调查,至使朝庭中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萧宝寅发展到这样严重的程度。

    ******

    汝南王元悦虽然名声不好,可他必竟是皇族,他的势力也很大。他还是像以前那样,不愿出来为朝庭效力,整日在自己那一方厚土上胡混。

    他有一个门人叫邱念,借着元悦的权势欺压乡里,图财害命。被黄门侍郎。御使中尉郦道元抓了起来。按照邱念所犯的罪恶,是必将判为死罪的。

    元悦得知消息后,心中很为邱念着急。他对手下人说:“我元悦是什么人?他郦道元是什么人?难道是可以相比的吗?抓了我的下人就是抓我,我的下人只能由我自己来处置,决不准郦道元这样的下人处理。”

    他的一个男伎对他说:“凭着王爷的身份,让一个小小的文人欺辱,实在是太不公道。我想,皇太后是个心地慈善,不主张杀人的,再说,这些日子她一直在后宫中,不一定听说邱念的罪过,要是听了下人私自抓王爷人的事,也许会为王爷说个好话。”

    元悦说:“对,我这就去找皇太后,让皇太后为我担这个责任,也免受这些小人的欺负。”

    他急急奔进宫中,跪倒在皇太后的面前就诉自己的“冤枉。”胡太后见他那个样子忙让人扶他起来,然后问道:“皇叔快别这样,有事好说。”

    元悦说:“郦道元太欺负人了,我的一个下人一向在我的王府中好好做人,前天刚出去为我送个信,就被郦道元强行抓了起来。他扬言说:我见了皇家的人就有气,一定要拿个人来做个榜样,元悦是个无权势的王爷,我就拿他来开刀,给皇上和皇太后看看。您说气人不气人?”

    胡太后说:“朕现在听了你的话,还没有听郦道元是怎么说的。我已经不想再管朝中的事,不好直接传人到后宫中来,请你去把御使中尉请来吧。”

    元悦得了这道旨意,理直气壮地去找御使中尉郦道元说:“现在我家的事已经被皇太后知道,她下了口喻说让你放人,然后再去皇太后那里听候发落。”

    郦道元不理他,先回到自己的官衙,下令让人把邱念首先就地正法,然后才动身进宫去。到宫中后,对太后陈述了邱念的罪状,并说明已经把邱念正法。

    胡太后听后没有说什么,让郦道元回去了。

    元悦得知消息,气得跑到御使中尉府邸,指着郦道元鼻子大骂说:“你这个狗奴才,把本王爷如此轻视,我一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郦道元还是不理他。越是这样,元悦越生气。他来到宫中对太后说:“郦道元无视太后,不顾国法,擅自杀人。这种人留在朝庭,必将败坏朝纲。”

    胡太后对他说:“汝南王,你就不要生气了,人已正法,不能复生。你应以自己的身体为重,不要再想这些没完没了的事了,朕相信郦中尉是不会冤枉人的。”

    元悦无法,气亨亨地走了,出了宫门对着满街的行人,愤愤地大声喊道:“我一定要出这口气!”

    郦道元心想,打了罐子是打,打个缸也是打,反正元悦是不会放过我的;干脆我把元悦的罪状也写出来,呈报给皇上和太后,让他今后做事收敛一些。于是他把百姓对元悦告的状子,归纳了几条,呈报给皇太后。

    胡太后看后,批转给元翊,让他酌情处理。魏主没有处理,把这个奏折压了下来。这个奏折虽然压下了,可元悦的怒火却彻底烧了起来。

    他在自己的王府指天发誓。咬牙切齿地说:“郦道元,你用奏折告我,能把我怎样?等我制你的时候,再看怎样!我不能亲手杀了你,我可以借刀杀了你,我决不让你活下去!”

    ******

    一o三

    经过一番谋化,元悦让元徽进宫对魏主元翊说:“萧宝寅在关中兵权太重,既然已经知道他有反状,就应该派一个朝庭重臣去萧宝寅的军中督察,限制萧宝寅的行为。而当今朝庭之中,能胜任这种职务的人唯有郦道元一人,请皇上派他去办这件重要的大事。”

    元翊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他正为萧宝寅的事情束手无策,可算有人为这事出了个点子,像得了救星一样,当场就说:“准奏。即刻传旨,令郦道元今日就出京去往关中萧宝寅营中督察。”

    这个最烦办这些“小事”的皇上,就这样把一个千古才子轻易地送上了死路。

    胡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赶往嘉福殿,在潘贵嫔那里找到元翊说:“一个文官,只身前往战乱之地,这样用人是要被世人笑话的。请皇上收回成命,召回郦道元,保住这个千古才子。”

    元翊说:“皇太后今儿是怎么了?皇上金口玉牙,岂可随意出而反尔?当今国家用人之际,不管文官、武官都要为国家效力。”

    胡太后苦口劝说始终无效,元翊听得不耐烦了,竟然对她说道:“国家大事不是皇太后管的,你还是省下一份心思吧。”

    说完,不管太后是什么态度,拉着潘贵嫔进入内室再不出来。胡太后只好自己来到太极殿,叫人去打听郦道元现在何处。很快,打听的人回来报说:“郦中尉已经于午时出京西去。”

    她闭上眼睛,合起手掌,默默地念道:“愿佛主保佑郦道元。”

    萧宝寅虽然不想再为魏朝效力,可南方梁朝是不能轻易放过他的,梁兵向萧宝寅的关中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萧宝寅很快又成了战败者,他的军队损失很大,丧失了不少人马,他怕朝庭乘这时来收回他的兵权,就决定从这时开始自立为主。

    刚开始做准备工作,突然听说朝庭委派郦道元为钦差大臣,来关中督军。萧宝寅明知这时称帝的时机尚不成熟,暂时还不敢惊动朝庭。便打定主意除掉所有的朝庭耳目,然后再行登基之事,更不许郦道元来到此地。

    郦道元不知道萧宝寅的用心,他按照皇上的旨意,带着自己的几个亲随一心往关中奔来。到达阴盘驿站时,天已经黑下来,他决定住下。他们一行人马旅途劳累,草草地吃过晚饭,很快就全都入睡了。

    郦道元睡得正香的时候,被一阵嘈杂声吵醒。他觉得这声音不像是一般的事情,忙唤随从人役出去看看。

    这一下不得了,从人风风火火地回报说:“驿站长吏已经被人杀死,这里内外都被很多官兵围得水泄不通,不准任何人出进。只听说外面官长宣布,如有人敢走出一步,格杀勿论。”

    郦道元虽不知底细,也觉事态严重。很明显,这些人是冲着自己来的。他立即穿戴好官服,出房门来到大门口。在火把光的照耀下,郦道元对一个军中长官说:“我等是朝庭命官,受皇上钦命去往关中,你们为何要围困驿站?”

    那人骑马走到郦道元面前说:“我们是萧大都督的人马,我只是一个行台郎中,是奉命来围住此驿站的,从现在起不许一个人外出。其它的事,我不管,请大人见谅。”

    郦道元说:“朝庭驿站,岂是你们想围就围的,不怕朝庭责问?”

    那人说:“我说过,你去找萧大都督好了。不过,你们现在出不去!”

    郦道元说:“你们既是围困,为何要杀人?”

    行台郎中说:“他不听命令,私闯大门,自寻死亡。”

    郦道元说:“你们什么时候撤兵?”

    那军官说:“什么时候驿站里的人死净了,我们什么时候撤兵。”

    郦道元说:“你们这样做,不怕朝庭降罪吗?”

    军官说:“什么朝庭?这里马上就要新建皇土,重立君主,你们那个北方达子的皇上不好使了。”

    郦道元还要再说什么,那个行台郎中已经命令部下把大门关严,再不许任何人打听消息。驿站中的人被彻底与外界隔绝开,真是插翅难飞、束手无策。

    这个驿站只是个小小的院落,院中没有水喝。一连数日这样僵持着,这么多的人马困在院中,要吃没有,要出去便遭杀戮,最难熬的还是没有水喝。郦道元带领手下人在院中挖了一口井,却是老天也欺人,这口井一直挖了二三十丈深也没有打出水来。日子越来越多,院中的人也越来越坚持不住,郦道元及随从人员等天天挣扎在饥渴难熬的日子中,已经先后有人因无水而被渴死。

    外面,萧宝寅的那些兵士看里面的人都快要渴死的时候,装扮成贼人模样,乘着夜色,跳进院中。他们见人就杀,已经快要死的、不能动的人也补上一刀。把郦道元和他的弟弟、两个儿子,及随行众人全都杀死在驿站的院落里。郦道元临死时一直骂不绝口,所以他被砍杀得也最惨。

    ******

    过了些日子,朝庭接到萧宝寅的奏章说:郦道元一行人马行至达阴驿站时,被不知何处的强盗杀害。

    胡太后得知奏折的内容后,对皇上说:“若要别人,我可不管,可这个郦道元的事,我是非管不可。请你速下诏令,让地方官吏立即捉拿贼人进京发落。”

    皇上也觉得朝庭派出的官员不能白白地让贼人杀死,命令徐纥速发诏书,让萧宝寅缉拿贼人入京。

    萧宝寅怎么会把那些“杀人盗贼”缉拿归案?但是朝庭的诏令无法回应。于是他干脆立起了自己已经被废弃的、在南方时旧朝庭旗号。自称齐帝,擅立年号,当起了自以为是、天之娇子的“皇帝。”

    得知这个消息后,北魏朝庭上下一片混乱。那可是北魏朝庭三分之一的疆土!都是皇帝轻信人言,只见眼前之利,不想后果造成的。皇上急得没有办法,自觉无颜见人,躲在房间里不出来。

    胡太后不得不挺身而出,亲自主持御前会议,急调重兵进入关中,很容易地把萧宝寅镇压下去,并活捉了这个刚当皇帝没几天的南齐萧氏遗孤。

    战报传进京城,北魏国内方人心安定。胡太后又召集殿前会议,研究处理萧宝寅的事。不长时间,关中的兵营中按朝庭诏令,将萧宝寅就地正法。这么一来,南齐萧氏一代豪族彻底绝了根。

    北方,葛荣的贼军围攻冀州八个月了,胡太后提醒元翊派一个好的将军去增援冀州。元翊不想和太后谈这些事,对她说:“朝庭再无良将了。”

    胡太后说:“源子邕精于兵法,攻无不克,屡为国家建立战功,不能长期不用。”

    元翊说:“我朝固若金汤,人材济济,自愿请战者多有人在,何缺一个居功自傲。狂妄无尊的源子邕?朕意已决,此人不能用。”

    “战场用人,不能单凭印象而定优劣。”

    “此人桀骜不逊,岂知他不是第二个萧宝寅?”

    “源家三代忠良,这样的人不信,还信谁?”

    母子二人互不相让,论了好半天。元翊不耐烦地说:“若按皇太后所说,把源子邕派去,也须有一个重臣监督而行才可以。”

    胡太后对皇上没有办法,为了国家,无奈地说:“凭皇上安排吧。”

    元翊不信任源子邕,认为要给他兵权必须得有人监视才行。他知道裴衍曾与源子邕有很深的嫌隙,便在朝庭议论的时候暗示裴衍说:“裴衍你是朕最信任的大臣,又好久没有上战场立功了,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裴衍明知,皇上是让他去监军,他本是阿谀小人,得了皇上的暗示岂能不动?他便主动出班奏道:“裴衍受朝庭恩赐太多,所立功劳太小,这次有了立功的机会,请皇上和太后放心地安排臣与源将军一起出征,必将立功而归。”

    元翊点头说:“好,很好,就这样定吧。”

    源子邕却出班奏道:“请皇上重议这件事,如果裴衍去,请把源子邕留下。如果让臣去,就请把裴衍留下。”

    元翊变了脸说:“此事已定,不须再议。”说完,拂袖起身退朝去了。

    源子邕只好和裴衍两人同队出征,并驾而行,带领军队开往冀州。他们内心不和,相互戒备。每次议论战术战略,不是斗嘴就是对抗,没有一次能有统一意见的时候。这样的仗怎么打?这时的葛荣正是攻势正猛,军心正旺的时候。源子邕的战略得不到发挥,重兵之下,不能尽展雄才,最终战死在沙场。裴衍乘机潜逃,却也没逃出葛荣的手掌,被追兵杀死在回家的路上。

    ******

    这时的魏国,外表虽然还有很大的地盘,可知道内情的人全明白:国运。人才都已经枯竭萎缩了,再也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元翊之所以这样对军国大事一误再误。一错再错,主要是身边有那么几个奸贼和小人。他们在皇上身边献媚取宠,妖言迷惑,弄得本来就无知骄横的皇上像吃了迷魂藥一样对他们百依百顺。

    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被南朝暗中收买了的昌黎人谷士恢,任散骑常侍,所有宫庭卫士都由他统领。再一个就是从北方柔然国来的密多道人,依仗玄伎胡语,说话诙谐,很得元翊的宠爱。这两个人整天围着皇上转,出玩耍的道道,寻开心的路子,逗得元翊天天有新的花样玩法。特别是在女人身上,总能让元翊有玩不够的。最新鲜的。最有诱惑力的感觉。把个孩子般的元翊弄得神魂颠倒,朝暮迷恋于声色犬马土木之中,如何能不荒废政务?

    胡太后虽然早有觉察,无奈手中没有把柄,又加之爱子心切,她只能对皇儿旁敲侧击地说过几次。提醒皇上不要受小人左右,不要因玩误了国家大事,结果都被皇上反驳回来。皇上不认为引诱他玩乐的人是小人,而是认为这些人才是最好。最理解。最关心。最爱他的人。而常管教他的皇太后,简直就是不尽人情,处处让他为难的人。

    说句实在话,胡太后并不希望皇儿受什么约束,只希望元翊得到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皇上待遇,将来再把一个强大的魏国传给她的现在还没看见的皇孙,就是最理想的了。她决定派人调查皇上身边人的底细。

    很快就得知:谷士恢一直与南朝征北大将军营中的人暗中有来往,密多道人则经常性地派人往北方柔然国送书信等。

    她把这些情报集中起来,乘这些小人不在皇上身边的时候,拿出来给皇上看,对皇帝说:“事实已经证明你身边的这两个人必须清除,否则将不利于国家。”

    元翊说:“以朕对他们的了解,这些人不会害朕。就是真如皇太后所说,朕心中知道就是了。再说也不用他们参予朝事,只是陪朕玩玩,有何不可?”

    太后说:“皇上岂可说出这样的话来?凡人可玩,皇上是不可玩的。”

    元翊说:“朕身边的人说除掉就除掉,你让皇儿的脸往哪放?”

    胡太后每做一件事,都不想让皇儿不满意,更不能让皇儿伤心。不过,她觉得这些小人是应该管教一下。她把谷士恢找到宣光殿,对他说:“你要是再引诱皇上整天玩乐,朕就把你调出京城。”

    谷士恢回去后,就到皇上面前说:“皇上,刚才太后把我找去,教导了我。不让我总来靠近皇上。皇上是知道我的,我对皇上一心一意,太后不容我,我只好远离皇上。我的心里十分难过,请皇上不要为我的离去而难过。”说完,跪在地上痛心流涕地大哭起来。

    元翊对他说:“不要再哭了,快起来。太后不容你,你今后不见太后就是了。”

    谷士恢心中暗想:自己一个人说皇上还不能奏效,要多找几个像自己一样的人说服皇上。于是他找到密多道人说:“太后让我转告你,不要总在皇上身边献宠,否则会杀掉你的。”

    密多道人说:“我一个出家之人,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只要让皇上高兴,才能表达我自己对国家的忠心。难道效忠皇上也有罪?靠近皇上就要杀头?”

    谷士恢说:“你也别跟我说好听话了,难道我还不知道你为何进宫,为何迷惑皇上吗?”

    密多道人也反讥说:“北来的风,南来的雨,天上阴晴瞒不了我?只别长着嘴说别人,谁是什么猫变的,我全知道。”

    谷士恢向他笑笑说:“心照不宣,灵犀相通。你我二人要想富贵长久,只能依靠皇上,但现在太后不容我们,怎么办?”

    “只有让太后不再过问咱们的事。”密多道人阴险地笑了一下。

    谷士恢说:“凭着你我的能力不让太后过问,能行吗?难道再让皇上发令,让太后退回后宫?”

    密多道人说:“那怎么可能?太后问政,是皇上亲自请出来的。皇上还为此改国号为孝昌,以表诚心,皇上岂能出尔反尔?”

    谷士恢说:“你没看出皇上已经对太后参政有所反感吗?”

    “咱们正是要利用皇上的这一点。”

    “到底怎样才能让太后不再过问咱们的事呢?”

    “堵住她的嘴,她不就不说话了吗。”

    “谁有这天大的胆量?郑俨整天在她的身边,又如何下手?”

    密多道人说:“我知道南方人最想让太后死去,当然,这也是北边人老早就希望的事。可现在不是下手治她于死地的时候,只是要想办法,让太后自己不再好意思过问朝政的事也就可以了。”

    谷士恢会意地说:“那就只有说她婬乱,女人一沾上这个罪名,就是万恶之首,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不死自臭,永生抬不起头来。”

    密多道人点头说:“对,就是这样。不过,她现在深入简出不与外人接触,说她和谁?过去,元叉利用她和清河王的事,来个一箭双雕,现在有谁来再当这个替罪羊?这件事,只能由你这个宫廷总侍卫想出一个来。”

    谷士恢想想说:“胡太后狡猾多了,她以前是谁有用就用谁,则有机可乘;现在所用之人都是和她沾不上边的人,从这方面说她,真是太难了。”

    “说难是难些,其实不难。你过去曾说过的那个郑俨不就可以利用吗?”

    “不妥,宫人都知道郑俨对胡太后忠心耿耿,不可能与太后有染。”

    “越忠心才越是好目标,正因为没有人知道她与郑俨有染,才最好办。我们只管说出她与郑俨有事,尤其你是宫廷侍卫总管说的话,没人不相信,又没有人证实,岂不就成了真话?”

    “对,就这么办。”

    密多道人接着说:“这还不够,还得继续离间皇上和太后的关系。”

    谷士恢说:“这就更容易了,皇上与太后心中已经有隙,咱们再狠狠地烧上一把火,不怕锅不热。”

    ******

    恰在此时,安北将军尔朱荣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皇上住的中宫内。元翊见这女孩长得非常美丽,心中十分满意。当时便封她为尔朱嫔,同时晋升尔朱荣为骠骑将军,都督井。肆。汾。广。恒。云六个州的军事,并兼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胡太后得知消息,立即来找皇上说:“尔朱荣草菅人命,桀傲不逊,常与朝庭对抗,把朝庭命官视为奴仆,对百姓乱杀无辜,只靠武力征伐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样的人本应时刻提防,你现在却对他委以重任,朝庭百官谁不胆颤心惊?请皇儿依我的主意,趁皇上诏令未发之时,再考虑一下。”

    元翊说:“朕如何收回成命,岂不是让朕在天下人面前丢脸吗?”

    皇上不听太后劝告,两人说得不欢而散。

    一直在外面偷听的谷士恢在太后走后,来到皇上面前跪行进奏道:“刚才太后让臣转告皇上,今天这件事,皇太后不会就这么放下,让皇上好自为之。”

    元翊瞪着眼睛,气鼓鼓地说:“朕说过的话你们去办就是了。”

    谷士恢又奏说:“太后还说,昨天葛荣攻打相州的急报由她去办理,不用皇上操心了。”

    元翊开始喘起粗气,大声说道:“胡说,朕是大魏朝天子,还没有那个女人当过皇上!岂有国家大事不由朕管的道理?”

    谷士恢还想继续说下去:“太后”

    元翊打断他的话,气虎虎地说:“不用说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太过分了,从今后,朕再也不能让母亲操心朝庭的事了。”

    谷士恢马上跪地说:“臣领旨。”然后便出殿去缝人就讲皇上的“旨意。”“朕再也不让母亲操心朝庭的事”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宫中和朝野上下。

    从这天起,朝中再有军国大事,真的不向太后通告,不找太后商量了。而谷士恢和密多道人却放任地专门侍候在皇上身边,整天为皇上出玩耍的点子。一会儿西宫美女音乐,一会儿东宫游幸射箭,一会儿宫内滥行婬秽,一会儿郊外寻花访柳逗得皇上好不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