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地瓜

陈希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陈希瑞文集最新章节!

    “逶迤藤蔓陇间爬,翠叶垂荫掩地瓜。吕宋始发成万历,生烹炸煮烤均佳”这首七言绝句,说的就是地瓜。

    有学问的人,叫你红薯,我偏偏喜欢“地瓜”这个土的掉渣儿的名字。

    其实,相比之下,比起麦子、玉米,地瓜可算是等而下之,比玉米的地位还要低下。如果在麦子、玉米和地瓜三者之间排行的话,不用说,地瓜就是小三。但我对这种其貌不扬、土里土气的土蛋蛋小三,还是心存敬畏之情。

    在乡间,地瓜是最低贱也最容易成活的一种作物。当栽完了地瓜,将剩下的秧苗随手丢在垄沟或者路边,它不嫌土地的贫瘠,也照样会成活,照样能青翠欲滴,让人满心的欢喜。

    母亲常说,你们兄弟姐妹是靠地瓜长大的。地瓜,就是你们的命呀。

    那年秋天,一个女孩降生了,降临在我们这穷门小户的矮檐下。母亲满心欢喜地说:“娘又给你们生了个妹妹!”可孩子多,被家庭所累的父亲却一脸乌云地说:“唉,又多了一张嘴吃饭,愁死人了!”对别人家来讲,生个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一件喜事。可对我们来说,喜事却偏偏变成坏事,变成了累赘。小妹的降生,是母亲生下的第十个孩子。在那年月,干活挣工分的少,吃闲饭的多,光是吃饭穿衣,愁都愁死了!可小妹挺争气,尽管母亲奶水少,小妹却靠野菜和地瓜干,长的壮壮实实,就象那田里的野菜和青草,风吹雨打也不倒,眨眼间,就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了。

    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10人,加上父母和祖母,全家老老少少13口人。人多无好食,穿戴更是可想而知。吃什么?全靠地瓜当家。吃饭时,地下一桌子,炕上一盘子,简直不亚于一个小食堂。

    春有春地瓜,夏有夏地瓜。

    春地瓜,也叫芽瓜。先要选取品质好的地瓜,当地瓜种。地瓜种大都席在土炕上,或屋前墙根儿暖和的地方,一一竖排起来,再倒进沙子,按时浇水就行,不久就会冒出绿油油的地瓜芽子,清明前后栽进地里。栽地瓜时,有人挑水,有人栽地瓜芽,有人埋窝儿,前后搭配,有条不紊。地瓜芽很快就会成活。如果再下一场小雨,地瓜芽很快就会舒展着枝叶,抻开了蔓子,迎风招展着,真讨人喜欢。一到秋天,地瓜长大了、膨胀了,把垄沟撑得裂开了缝儿。收获后,还要用特制的刀具切成片,撒在地里,晒干,储存起来,一冬一春的口粮也就有了。一旦碰上阴雨天,可就要了命,还要连夜抢收回家。若不及时晾晒,半干不湿的地瓜干就会长绿毛,变黑,甚至霉烂。每当这时,母亲抓起一把黑乎乎的地瓜干,摇摇头,说,啧啧,多可惜呀,只能喂猪了。

    夏地瓜,也叫麦瓜,麦后栽上。还在大家忙着麦收的时候,看着春地瓜蔓子横七竖八爬满了垄沟,有谁就会说,看看,芽瓜蔓子都那么长了,好栽麦瓜啦。等麦子入了仓,吉祥叔就会挥鞭催牛,来到一片空旷的麦茬地,看着犁铧深深扎进地里,一条条地瓜垄就铺展在大片的麦茬地里了。如果正好又下了一场透犁雨,大伙就来到春地瓜地里铰蔓子,然后将蔓子铰成虎口长短,就可以栽进地里了。夏天雨水足,夏地瓜更是一个劲儿地疯长。等到老秋才能收获回家,窖藏起来,就可以慢慢享用了。特别是寒冬里,煮上一锅地瓜,熬上一锅大白菜,再来两杯老白干,迷迷糊糊,偎在热炕头上,嘿,即使再粗糙的日子,也照样有滋有味儿。

    那时候,地瓜和地瓜干是主食,尽管单调乏味营养少,可母亲用灵巧的双手,可以花样翻新,尽量做的可口好吃,不能不惊叹母亲的发明创造。比如,地瓜干上磨,磨成面粉,母亲加几把白面,全家人就能美美地喝上一顿面条。母亲还用地瓜面,做成另外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那就是先将地瓜面,和成面团,然后用工具做成一种酷似“鸡屎”形状的面条,下在油锅里,再加少许白菜,开锅,煮熟,俗称“鸡屎面汤”也算是改善一下生活。我喝了一碗又一碗,直到撑个肚儿圆。至今,我饭量大,恐怕与小时候能吃不无关系。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各自筑起了新巢,孩子也都长大成人,父母尽享儿孙绕膝的欢愉。尽管我有几个姐姐和弟弟远在他乡,尽管算不上富裕,但都生活得很舒心、很快乐。我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地瓜,投向这种低贱、卑微的作物。不择地势,不嫌贫瘠,坚韧、泼辣、野性,只要有水分、有阳光,就会顽强地活下来,活泼泼地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跟人的品性又是多么地相似呀!是呀,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自卑,不气馁,这才是最可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忘不了那年大旱。大豆粗缩着,伸展不了枝叶;麦子干了梢,玉米去缺了颜色,卷曲着腰身。唯地瓜长得茁壮。却原来,地瓜长长的藤蔓,每隔一段,就会扎根。根,牢牢地攀附于大地,用以汲取水分和养分,才不会失却生命的颜色。做人莫做无根的浮萍,莫做墙头草,植根泥土,根深才能叶茂,我对地瓜再一次萌生出由衷的敬意。

    那时候,一到秋收大忙,村小学就要放假,回家到队里帮大人干活,其实差不多就是收地瓜。

    收获之前,一垄垄地瓜,看上去枝枝蔓蔓,匍匐在地,纠缠不清,等到犁铧过后,方显本色。那散落地上大小不一的土蛋蛋,多像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五线谱呢。可惜我不识乐谱,不懂乐理,要不,说不定还真会扯开嗓子即兴吼上一曲呢。

    看着吉祥叔挥鞭催牛,犁铧深深地扎进地里,犁铧过处,后面的地里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下子冒出四处散落着的红扑扑、或者黄橙橙的地瓜,散发着一股新鲜的气息。大伙散开在地上,埋头捡拾起来。地瓜的形状大都差不多,也有个别的怪胎,长得像小人儿,有的像话筒,模样很是滑稽。我们就抓起“话筒”乌哩哇啦乱嚷一气,惹得大人们开心地笑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子是不安分的。瞅瞅大人不注意,从玉米地里一直跑到小河边,选一处陡坡,动手挖洞,先在里面放上捡来的干树枝,再放上几个地瓜,最后覆上土,下面就点火烧起来,这叫“烧小窑儿”等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儿,就知道,地瓜差不多熟了。大家等不及,七手八脚扒出地瓜,不管生熟,争争抢抢,就是一顿饱餐。

    作为一种主食,如今的地瓜,早已经退出生活舞台。但作为一种美食,一种小吃,偶尔享用一番,还是别有一番风味。最常见的,就是烤地瓜。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一看到热气腾腾的烤炉,就会想到烤地瓜那红皮黄瓤的颜色、热乎甜软的口感,涎水都要流出来了。烤地瓜捧在手里,热呼呼的,去皮后,露出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瓜瓤,吃一口,香、甜、面、软、烫,浑身热呼、烫贴,那叫一个爽!

    其实,麦子、玉米也好,土豆、地瓜也罢,那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就是这些衣食父母,养育了我们,子子孙孙,生生不息。我们没有理由不心存敬畏,不心存感恩。